數字義烏 - eyiwu

義烏市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擬入選項目


朱丹溪中醫藥文化、頭粳餅制作、東塘高粱燒、青柴棍酒釀造

2013年07月11日

根據《浙江省文化廳關于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體系的通知》(浙文社[2006]9號)和《義烏市文廣新局關于申報第四批義烏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的通知》(義文廣[2013]58號)文件精神,經過各鎮(街道)推薦上報和面向社會公開征集,并組織有關專家評審,擬確定朱丹溪中醫藥文化等八個項目為“義烏市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F將項目簡介公示如下:

在公示期內如有疑問或反應問題可致電義烏市非遺保護中心辦公室,聯系人:葉英立、季艷佳,聯系電話:85470906。
 

1.朱丹溪中醫藥文化

元代著名醫學家朱丹溪,義烏赤岸人,金元四大家之一,被譽為“中國醫學史上一位醫理并通的醫學巨匠”。而由他衍生的朱丹溪中醫藥文化,更是對古今中外醫學的進步產生重大影響。在國內,其創立的“陽有余陰不足論”、“相火論”、“氣、血、痰、郁”四傷學說,豐富、發展了中醫學的內容,并有“雜病宗丹溪”之說。另外,其所創制的大補陰丸、延壽丹、越鞠丸、保和丸、二妙散、左金丸、虎潛丸、上中下通用通風方等方劑,目前仍為臨床所常用。其強調的未病先防、保護正氣、注重心理調攝等,仍影響著當代人的養生。

在國際上,朱丹溪中醫藥文化也有著很大的影響,特別是公元15世紀,丹溪學說傳入日本,發展成為日本漢方醫學最早的流派“后世派”,指導漢方醫學達三百年之久,朱丹溪被后人尊稱為“一代醫宗”,日本尊為“醫圣”。

時至今日,義烏市政府重視丹溪中醫藥文化的傳承,定期舉辦丹溪養生文化節,邀請省內外專家進行學術探討,開展丹溪中醫藥文化研究和傳承,由此產生了較好的社會影響。

2.頭粳餅制作

頭粳餅這一傳統食品的制作工藝,是義烏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邦^粳”是大陳鎮東塘地域一種用早秈米做成食品的稱呼。雖然早在明清時期就有蒸頭粳的習慣,但是大陳鎮東塘一帶的點心常因交通不便而造成食物腐敗。因此為了避免糧食的浪費,慢慢就衍生出了“頭粳餅”。頭粳經濟實惠,不用任何添加劑,色香味俱全??雌饋砭К撏噶?,聞起來純正米香,口感比粉干潤滑,且燒省時,煮炒皆可。而且頭粳只要收藏得當,可久放不壞,所以代代相傳,直至今日仍在傳承。

3.東塘高粱燒

早在清朝時期,大陳鎮東塘、楂林一帶就有釀酒的農民家庭作坊。這一時期的釀酒一般以自食或待客之用。東塘高粱燒色香味俱佳,其特色是使用本地高粱,曬干揚凈,用清水浸泡,煮熟,攤涼拌入酒藥,缸內發酵等多道工序釀制而成。

高粱燒,表現為色清如蒸餾水,香味撲鼻純正,飲后口不干,不刺喉,儲藏多年不變質。

4.青柴棍酒釀造

    青柴棍酒是上溪鎮的傳統美食,原產地位于仙坪村(舊址),至今已有480多年歷史,相傳自有了仙坪村,就流傳著釀造青柴棍酒的傳統。青柴棍酒特色就在于其高山的釀制環境以及特殊的釀制方法。青柴棍酒以當地優質高粱、糯米、仙人洞水為原材料,配以民間三十多種中草藥,釀造做法有異于其他地區,風味別具一格。

    青柴棍酒度數適中,色澤金黃,口感綿甜,氣味醇香,酒風獨特。每逢節慶時節,仙坪人必備此酒,舉杯共慶。

5.孔村白糖

    孔村的歷史始于明成化年間,距今已有500年歷史,孔村白糖距今也有百年歷史。在《后漢書》“卷十”“后紀”十上“明德馬皇后”就有“含飴弄孫方言飴餳”記載。義烏白糖制作早在元代朱丹溪《本草衍義補遺》(位于明方廣《丹溪心法附錄》)“卷首”二十中有明確記載。民國至改革開放初期,金華市面上銷售的白糖幾乎都出自孔村。
孔村白糖制作工藝復雜,需要歷經發芽、洗凈、蒸煮、發酵、壓榨、熬制、打糖、剪糖等繁瑣工序。還可將其制成德寶、寸金糖、稱桿糖,是一種純手工的工藝制作。

義烏歷來逢年過節就有以白糖配茶的習俗,因此保護孔村白糖對于研究義烏當地的歷史、風俗、工藝具有積極的意義。

6.戲劇宗教服飾

婺劇是已有百年歷史的劇種,而婺劇的戲裝刺繡距今有四百多年歷史。據《尚書》載,遠在四千多年前出現章服制度,說明當時已有刺繡工藝。刺繡又名鍼繡,俗名稱繡花,是一項復雜和精細的手工藝。在戲曲表演中,通過觀察不同刺繡圖案,可以分辨人物性格和等級。一般繡有絨繡、線繡、平金、盤金銀線等區別,紋飾有龍、鳳、鳥、獸、魚、蟲、花卉、云、水、八寶、暗八仙等,色彩分上五色:紅、綠、黃、白、黑,下五色為:粉紅、湖蘭、寶蘭、紫、絳等等。用途非常廣闊,如戲劇中有:男女袍(即龍袍)、男女靠(即鎧甲)官服、宮裝、開氅、龍箭、馬褂、龍套等.

宗教服飾更是歷史悠久,宗教服飾的刺繡在道觀、寺廟、庵堂等,亦是不可或缺的點綴元素。宗教方面大類有幢、旆、旗、羅、傘、蓋、帳等。在義烏民間仍在傳承。

7.雜技絕活

雜技表演是江南民間藝人“江湖買藝”的一種形式,自古流行于浙江一帶。這些表演,無樂器伴奏,無場景布置,藝人主要依靠表演中的各類道具,邊表演邊道白,其技藝之精湛、表演之出彩,深受老百姓的喜愛。

義烏佛堂鎮民間藝人,在這行當堪稱江南一怪,主要奇技絕活有“活蛇穿鼻”、“縮骨功”、“電鉆鉆鼻”、“頭頂功”,口技“鳴翠柳”、“彈棉花”、“捉小雞”等。雜技表演道白自編、動作自演、爛熟一身。絕活以“狠、強、怪、驚、奇、樂”特色體現,觀眾從觀其絕技中,感受藝術的魅力,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8.祈龍求雨節

    “龍祈求雨節”是一項在蘇溪鎮龍祈山一帶沿襲了近千年的求雨習俗。龍祈求雨的習俗由來,在《義烏縣志·山川》和《宋史·禮五》都有記載。求雨是一項神圣的祭祀活動,因龍是行云施雨的,而龍又都潛藏在江河湖海和山谷龍潭中。因此,過去龍祈山一帶村民都是集體到山谷中龍潭接龍求雨的,并向龍潭跪拜和祈禱,求得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古時,祈雨又叫求雨,多是圍繞著農業生產、祈禳豐收的娛神活動。農民每年的播種期或農作物生長期久久盼不來雨時,就有人便會組織村民進行接龍求雨活動。該活動多為村中年長者帶頭組織,由村民籌款,然后到龍潭祈求下雨,并邀請戲班子敲鑼打鼓演出,其中內含一些民俗活動。龍祈山的得名,與當時盛行的“祈雨”有一定的淵源關系。1949年建國后,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破除了迷信,接龍求雨的活動也慢慢的淡化了。隨著近年物質富足,接龍求雨的習俗又有了新的傳承。


# 義烏市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擬入選項目    {最后編輯時間:2013-12-16}

 相關內容
亚洲成女人综合图区,欧美成本人视频免费播放,久久婷婷五月综合色一区二区,国产精品人成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