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烏出城往東七八公里,有一個村子叫大元村。該村現有800多戶人家,共2400多人口。據說,大元村的村名是北宋哲宗皇帝敕封的。民間有這樣一個傳說:
義烏出城往東七八公里,有一個村子叫大元村。該村現有800多戶人家,共2400多人口。據說,大元村的村名是北宋哲宗皇帝敕封的。民間有這樣一個傳說:
北宋天圣年間,江蘇蘇州有一位叫吳相的 少年,家中十分貧窮。吳相天資聰慧,讀書刻苦,且過目不忘,尤為精熟《四書》、《五經》,被鄉鄰稱為“神童”。慶歷年間,吳相參加考試,連連過關,殿試時 立就萬言。仁宗也禁不住仔細打量這位年輕人,只見他形神磊落,狀貌偉然。宋仁宗就把吳相定為第一名。吳相成為自隋煬帝大業二年開始科舉后的首位吳姓狀元。 他初任右司諫,后在湖北、山東等地任官,因應事敏捷,治聲赫然,仁宗對他十分器重,后來拜這翰林大學士。神宗初立時,吳相也竭力輔佐。無奈吳相不久便生病 離開人世,皇帝贈他官號吏部尚書,謚號莊簡公。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曾為其遺像題贊:“醞色釀德,服義揚仁,譚堯舜以匡主,指社稷以諒身,云龍一時,風猷百 世,此有志之士,所以想英風而感慨,瞻遺像而激昂悲叱也。”
相傳狀元公吳相進入仕途后生有三子,長子吳兆,次子吳瑞,末子吳祥。三子皆穎悟,記誦淵博,后來均中舉入仕。吳兆初 任青田縣尉,后為義烏主簿。到義烏上任伊始,他深入鄉間,微服私訪,體察民情。一天,他帶著一名仆人出東門,步行10余里至縉云鄉東南地界,登上一小山坡 (今大元堯山)游玩。時值陽春,舉目往南遠眺,只見南山險峻雄偉,樹木茂密蒼翠,山花姹紫嫣紅,山底溪水清澈,潺潺東流。真是一個山青水秀、景色迷人的地 方。驀地,吳兆對仆人驚呼:“那山像什么?”仆人順其所指,橫看豎看許久猜道:“像鳥。”“對!不過它不像是一般的鳥,而像一只正在孵蛋的鳳凰。”經吳兆 仔細一番形容后,仆人也覺得越看越像,兩人禁不住手舞足蹈。吳兆隨即說:“此地山水美不勝收,鳳凰孵蛋之地定是風水寶地,我告老還鄉后將來此地居住。”
吳兆在義烏任職多年后,因政績突出,又到江蘇真州、山東青州等地任知州。每到一地,吳兆為官清正,愛民如子,政績頗豐。天符年間,吳兆因年邁向哲宗請求辭官到義烏南山北麓建居,并奏請皇帝敕封村名。哲宗念其父子兩代忠心事國,百姓敬仰,遂口封“大元”。“大元”兩字其意有二,一為狀元公長子居住之地;二是狀元子孫居住此地,必定人丁興旺,事業發達。
吳兆攜妻帶子定居大元后,把村后小山坡取名為堯山, 將堯山背后通往東陽的山嶺取名為吳孫嶺頭,意為嶺頭之上、堯山以南為吳姓子孫繁衍生息之地。吳兆還為吳姓子孫擬定了始、綿、瓜、瓞、修、圖、自、小、百、 榮、渲、震等46代輩份。數年后,吳兆無病而終,壽七十余歲,葬在堯山其當年觀“鳳凰孵蛋”處。哲宗帝聞之,贈官號樞密院使,謚號文立公。后南宋名臣西山 真德秀書贊吳兆:“世家淵懿,儀禮醇詞,史才翰學冠當時,退修祖德盛世稱奇,希賢治范,四方似之。”如今,青口鄉吳姓十八村人皆奉吳兆為始祖。
# 大元村的傳說
{最后編輯時間:2010-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