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義烏 - eyiwu

500年杜門村


東塘鄉杜門村,傳說因500年前傅姓太公傅藻建杜門書院而得名。

  東塘鄉杜門村,傳說因500年前傅姓太公傅藻建杜門書院而得名。

據清時修的《傅氏宗譜》記載,義烏傅姓先祖原住清河,即《水滸》中武松打虎之地。東晉隆安二年,傅熹到義烏當縣令,傅姓人開始在義烏定居下來。傅姓后代中名聲較響的有傅翕(即雙林寺佛祖)、觀察使傅鵬、太常少卿傅敬、南宋進士傅芷、明朝才子傅藻等人。

傅藻,字伯長,號國章,幼年喪父,靠母親樓氏帶大。他讀私塾時,記憶力、閱讀能力很好。元末與宋濂、王(礻+韋)、劉涓等跟隨黃(氵+晉)學習,都以文章出名。元朝末年,天下大亂,為避兵亂傅藻住進八都坑龍門山中,早晚讀書不輟。朱元璋統一后,義烏縣令向朝廷推薦了4位才子,傅藻就是其中之一。洪武5 年,傅藻向朱元璋陳述了治國的觀點,深受朱元璋稱贊。朱元璋稱贊他“剛明有守,介節無私,擅果決之”。洪武7年,傅藻被授翰林院編修之職。

此后,傅藻就在翰林院編寫元史,不久又任職東宮應奉,編《春秋始末》二十卷。常與朱元璋談論天象學說。當時,朱元璋老家鳳陽皇親國戚極多,很難治理。朱 元璋就派傅藻以監察御史、光祿大夫之職去鳳陽整治。傅藻一一查清誰是真親誰是假戚?;貋淼穆飞?,傅藻想想這些攀附之徒的嘴臉,十分可笑可悲,就寫了二十多 首詩,大多寓諷諫之意。

回京后,朱元璋在華益殿 召見他,他就把這二十幾首詩送給皇帝看。朱元璋看了覺得十分有趣,也寫了4首詩與他相對,并賜他大紅蟒一匹、花素一匹、大紅胸背一匹、紅絹一匹。不久傅藻 即被提拔為東宮文學、預教大本堂。后又任武昌知府,一年后改任河南廉使。正當傅藻官運如日中天時,他卻以老娘身體不好為由,上表請求退休回家盡孝心。嘉慶 《義烏縣志》中有他一首《征途漫詠》的詩,可見其心:“朝發毗陵浦,文宿揚子湄。渡江風氣殊,遙戌望中陂。男兒金勛業,寧戀松菊期。吾羨謝安石,徐下東山 陲。功高世不忌,談笑力圍棋。”當時朱元璋為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大肆殺戮開國重臣,傅藻當然也見多了刀光劍影,知道自己還不如謝安謝石兄弟那樣,及早抽 身。

傅藻回家后,就建貞則堂給母親居住,并在人稱夜珠園的地方建書院。因為他當官多年,退下來肯定會有不少人來麻煩他,于是他干脆把書院題名為“杜門”,即閉門不出之意,希望別人不要來煩他。后來,杜門書院出了名,這個村子就叫杜門。

洪武15年,傅藻母親去世了。傅藻從此一心教學。他的著作有《國章春秋》二十卷,《紀行詩》若干卷。娶妻吳氏,有二子三女,傅藻死后葬在臺門山。

現在杜門村中仍有一座“杜門書院”,也叫傅大宗祠,建于乾隆三十九年八月,保存完好。匾額大都毀于“文革”,僅剩“尚書第”匾、“鄉進士”匾、“德行可 風”匾,這些都是清朝遺物,宗祠中另外幾塊“蕩寇寧民”匾、“御史第”匾、“進士”匾、“杜門書院”匾都是1992年重修杜門書院時仿制的。

杜門雖處山區,經濟不及蘇溪、大陳發達,但近年來發展還是比較快的,當地盛產松、竹、茶等,這些年又興辦了許多服裝廠。杜門村對面的鵝峰山,半山腰有瑞豐寺,乃唐朝所建的,八十年代中期重新修繕,現為我市十個保留寺廟之一,游客不斷。


# 500年杜門村    {最后編輯時間:2010-02-21}

 相關內容
我被夫上司玩我七天七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