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以前,從東陽王坎頭那邊過來一對中年夫妻,他倆以放養鴨子為生,太平盛世,雖不能豐衣足食,但日子也能勉強過得去。只是終年在外風餐露宿,勞累奔波,他們很想早日結束這種漂泊的生活,置點房產,在家享受那種男耕女織的溫馨。
很早以前,從東陽王坎頭那邊過來一對中年夫妻,他倆以放養鴨子為生,太平盛世,雖不能豐衣足食,但日子也能勉強過得去。只是終年在外風餐露宿,勞累奔波,他們很想早日結束這種漂泊的生活,置點房產,在家享受那種男耕女織的溫馨。
“哩——哩哩哩!”他倆各背一支趕鴨子的長竹桿,那群歡快的水鴨子在他們的調教下,變得那么的乖順。每到一個地方,天黑了,他們或借宿草舍,或在破廟中 安身。夏暑冬寒,歲月無情,流水依舊,這一日,他們趕著鴨子翻過幾重小山坡,眼前突然開朗,只見一條小溪環繞而過,溪旁樹木蔥郁,再往遠處眺望,煙波浩 渺,隱約處是一個很大的集鎮,依稀有酒旗飄蕩。他們將鴨子趕到剛剛收割完畢的水田里,丈夫把長竹桿往田里一插,猶如一桿招風的大旗直沖云天。他對妻子說: “你看好鴨子,我到鎮子上轉轉,找個地方喝碗茶。”轉身就往遠處的一個集鎮走去。
他發現,這個叫佛堂的鎮子,實在是一個繁華的地方, 江上千帆競發,船工們正忙于裝卸貨物,碼頭旁有許多茶肆,喝茶的都是些船老板和各地商賈,他們談論著各地的奇聞軼事,風土人情。鴨倌難得有一份閑逸,他樂 而忘返,等他想起他的妻子和鴨子時,已經是傍晚時分了。他急匆匆地往回趕。遠遠地他看見那桿清晨插在田里的長竹桿仍舊直直地立著,使他感到驚訝的是,這根 飽浸著他的汗水,同時也被他打磨得油光锃亮的竹子,尖頂部位竟抽出了嫩枝,長出了新葉;再拔出竹桿一看,泥底下新長出一蓬細根。鴨倌意識到,這是一塊難得 的風水寶地??!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夫妻倆就在這里定居下來,開荒種糧,捕魚養蠶,年年歲歲,繁衍生息。隨著昭光流逝,就形成了一座頗具規模,擁有一千三百 多戶人家的江南村落。因為這村子的第一塊奠基石就安放在當年鴨倌插竹桿的大田中心,所以人們很自然地就把它叫做“田心”。當年趕著鴨子從東陽畫溪王坎頭過來的夫妻倆,就成了田心人的老祖宗。
每年農歷十一月初八,是田心人最盛大的節日。在莊嚴肅穆的廳堂里,香煙繚繞,鼓樂齊鳴,彩旗招展,兩旁高臺上擺滿的各戶宰殺的豬羊,更烘托出一種凝重的 氣氛。人們聚在廳堂中,饒有興味地品評著誰家的羊養得大,哪戶的豬喂得肥,這就是一直沿襲至今的“擺祭豬”。他們以這種最古老的形式,一是用自己最虔誠的 敬意緬懷列祖列宗,二是利用一年最空閑的時日來慶賀一下一年辛勞后的豐收。這期間,同時還要舉行各類民間文娛活動,諸如演大戲、斗牛、翻九樓……每個村民 都有自己酣暢的發揮,把自己對生命的詮釋與“勤耕、好學、剛正、勇為”的義烏精神融匯在一起,演繹著一幕幕鮮活的人間正劇。
# 田心的傳說
{最后編輯時間:2010-02-21}